骄阳似火,暑意渐浓。7月3日,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团队在合肥包公故里文化园,为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安徽大学商学院党支部成员提供讲解服务。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穿梭在青砖黛瓦间,让包公文化在夏日的微风中焕发别样生机,也让两校师生在文化精神传承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图为安徽师范大学实践团队与合肥包公故里文化园合影 殷齐悦供图)
“大家眼前的这方‘清心亭’,得名于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诗句,这句诗既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也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行为准则。”实践队员手持讲解器,站在亭前向党支部成员细细讲述。“前方的花园井,原为包家后花园的水井,相传纯良百姓饮用此井水会有甜味,而贪官污吏饮用后却会口干舌苦,腹疼难忍。”此时,借着良好寓意,安大党支部的一名成员提出大家一起触摸花园井,感受包公的廉政精神。
(图为安大党支部成员与安师大学生共同参观花园井 殷其悦供图)
从“孝肃公祠”里的廉政楹联,到陈列馆中记载包拯断案故事的古籍复刻本,再到展现其“不持一砚归”典故的雕塑群,队员们将历史细节与时代内涵相结合,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生动的“廉政教材”。
“为了本次讲解服务,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备课’了。”安徽师范大学实践团队负责人说。队员们不仅系统梳理了包公生平事迹、廉政思想、包公故里文化园的景点的发展脉络,还在正式讲解前特意走访了文化园的工作者和当地居民,结合当下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提炼出“包公精神与现代廉洁文化”“传统治理智慧与当代管理理念”等讲解要点,让历史故事更贴合党支部的学习需求。
(图为团队队长向园内工作人员请教宣讲经验 夏元昊供图)
讲解途中,安徽大学商学院党支部成员会时不时与实践队员交流沟通。“你们将包公‘明察秋毫’的断案智慧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精细化决策’联系起来,将包公的“慎独”精神与现代企业合规管理结合起来,这种解读角度很新颖,符合我们的专业需求,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一位党员教师感慨道。实践队员们也收获巨丰:“当看到大家认真倾听、认真思考的样子,看到自己能为文化传播做出一些贡献的时候,忽然明白,文化传播不只是复述历史,更是让传统精神在当代找到新的生长点。”
(图为安大党支部成员与安师大队员交流沟通 叶晶晶供图)
据悉,这支实践团队由安徽师范大学旅游与管理、城乡规划、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学生共同组成,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发挥专业优势,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知识融合,深耕于地方文化传播。此次服务安徽大学商学院党支部,正是校际间“文化传承+思政实践”的一次创新性联动。“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讲解,让包公文化成为连接两校的纽带,既让参观者深入理解廉政精神,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以文化人’的认识。”团队指导老师表示。
临近傍晚,讲解接近尾声,两校师生在包公塑像前挥手告别。合肥包公故里文化园负责人表示:“安徽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用青春视角激活了传统文化,这种校际合作的模式,让文化园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好发挥。”
安徽师范大学实践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将继续推动暑期实践与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校交流中拓宽视野,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为培养担当文化传承使命的新时代青年搭建更广阔的平台。(通讯员:叶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