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从遗址到活态:二里头夏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2025年7月1日,郑州经贸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洛迹夏文化传承实践团”一行11人,奔赴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

2025年7月1日,郑州经贸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洛迹夏文化传承实践团”一行11人,奔赴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深层意义,创新性地采用“研创融合、以传为要”的思路,通过展馆研学、数字创作、文化传播等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深度赋能,巧妙地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相融合,积极探寻夏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溯源:“华夏第一王都”文化传承课

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作为“华夏第一王都”的见证地,承载着早期中国璀璨的文明基因,是探索华夏文明源头的重要窗口。实践团成员踏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仿佛步入跨越千年的历史长廊,一场沉浸式的研学之旅就此开启。相机、支架等设备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每一步移动、每一次镜头捕捉,都满含对夏文化解码的期待。光影技术复原的夏代墓葬布局里,陶器制作烟火气息、祭祀仪式庄重流程呈现在眼前,从陶器器型演变到青铜器纹饰寓意,团队指导老师用专业技术生动讲解历史文化里的数字传承与创作,使夏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及礼仪制度借助一件件藏品及数字展品得以鲜活展现。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在夏都遗址博物馆为学员讲解。孙文 供图

解码:文物对话中的青春探秘

实践团成员们凑近展柜,用设备细致拍摄每一处细节,龙身纹饰走向、绿松石拼接榫卯工艺均被清晰记录,并在手机上快速标注数据,这些信息是后续3D建模还原文物的关键。成员们围绕藏品热烈探讨,有人伏案勾画关键文物草图,有人用手机录音整理讲解要点,思维火花在历史与现实碰撞中迸发。指导老师以虚拟复原的宫殿基址为例指出,夏文化的魅力,不止于文物本身,更在于它构建的早期中国文化,这正是新时代青年要用数字技术向大众传递的核心内涵。成员们驻足聆听,内心深处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更坚定了传承与创新夏文化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技术组勾画关键文物草图。王程玉 供图

焕新:从实践到创作的文化传播闭环

暮色降临,实践团返回学校后,将白天拍摄的视频素材整理成初版素材,为后续3D建模、文创设计筑牢基础。目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3D模型和文创产品在按计划创作当中,AI短视频也在反复打磨,力求以更具网感、更富感染力的叙事方式让夏文化实现“破圈”传播,期待用青春语态引发文化共鸣。从实地研学的“输入”,到3D建模、文创设计、AI短视频创作的“输出”,实践团的“研-创-传”闭环逐步落地,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高效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体系。

图为实践团建模组建造夏都遗址博物馆3D模型框架。高亚述 供图

结语:让夏文化在青春实践中“活”起来

图为实践团技术组在夏都遗址博物馆留影合照。王程玉 供图

当3D模型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更多人“云游”夏都遗址,领略千年文明的风采;当AI短视频用青春语态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文创产品将夏代美学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在日常中就能感受夏文化的魅力,夏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静态陈列,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郑州经贸学院“洛迹夏文化传承实践团”的二里头之行,是青春与历史的一次深度对话,是青春力量与古老文明的完美融合,更是青年一代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具体行动。这一实践活动既彰显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也为数字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青年范例,让文明的火种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通讯员 董丽娟 孙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5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