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亳州药膳飘香处 青春探源正当时

2025年7月14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典实践团队赴“中华药都”亳州开展以“中医药膳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

 

2025年7月14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典实践团队赴“中华药都”亳州开展以“中医药膳产业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王雪倩、李若寒、胡雁冰等走进亳州药膳培训基地,围绕药膳标准化、产业化与人才培育等现实问题,开展一线调研与实践,切实助力地方中医药膳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怀养堂里的传承之问:“芍花鸡”的平衡术

 

实践团队紧扣“药膳产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主线,聚焦亳州药膳产业在古方转化、原料质量、人才缺口等方面存在的现实瓶颈。团队通过与国家“药膳制作师”职业标准起草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怀凯等一线专家面对面交流,深入组培实验室、药膳工坊等现场,力图从高校视角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青年方案

 

在怀养堂药膳工坊,王雪倩针对“芍花鸡”这一地方特色产品提出“传统与创新如何平衡”的现实问题。怀凯手持亳芍干花回应:“复原古方不仅面临药材食药同源法规限制,还要适应现代人口味。”团队详细记录怀养堂以亳芍为主材,配伍人参、石斛等实现“良药可口”的创新路径,并关注其推动药膳预制菜通则制定的最新进展,为校企合作攻关工艺难题锚定方向。

 

图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经典实践队员与怀凯交流药膳传承(张昊洋 摄)

兴禾组培基地:溯源产业“源头力”

 

在兴禾组培基地,李若寒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观察亳白芍脱毒组培苗培育流程。基地专家指出:“脱毒处理后,芍苗抗性提升,亩产预计提高20%,从源头上保障‘芍花鸡’等预制菜优质原料供应。”团队成员亲手操作育苗流程,理解组培技术如何助力药材“优质、稳产、抗病”,夯实产业链上游基础。

 

本次实践清晰呈现出“企业供技 + 高校研智 + 政府引路”的协同模式。兴禾农业作为“种”端,依托组培技术提升原料品质;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承担“研”的角色,致力于古方转化与标准研发;“市”端以怀养堂为代表,推进产品市场化与品牌化,三方形成闭环,共同破解药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人才瓶颈。

 

 

图为经典实践队探访组培基地观芍苗培育(连明洋 摄)

 

团队在实践期间收集了一手数据与典型案例。怀养堂药膳预制菜开发已进入企业标准制定阶段,未来有望带动亳白芍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扩大;兴禾组培基地年培育脱毒苗超百万株,服务本地药农超50户,助力亩均收益提升。怀凯表示:“高校团队的调研为我们提供了年轻视角和研发思路,特别是在药膳标准化和风味创新方面。”

 

 

 

图为经典实践团队成员与怀凯在药膳基地合影(连明洋 摄)

七月药都行,安中医学子不仅亲睹亳州药膳从种植、研发到市场的全链条实践场景,更以专业知识和青年热忱为产业痛点把脉开方。他们记录古方新用之路、探访组培科技之力、对话产才融合之策,切实发挥了高校智力资源在乡村振兴与地方特色产业升级中的助推作用。

 

这份浸润汗水与思考的调研,不仅是暑期实践的一份报告,更是青年躬身入局、立足现实问题、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见证。它为亳州药膳产业标准化、品牌化与大众化注入了青春动能,也为“三下乡”实践的价值做了最扎实的注脚。

通讯员 胡雁冰 林靖涵 孙铭哲 郭茹梦  李若寒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840-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